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山西锦波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波生物)生产的注射用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溶液创新产品注册申请,而锦波生物也成功登陆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专门干活性胶原蛋白生物医用材料科研开发及生产经营的广州创尔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递交了辅导备案,拟在北交所上市……重组胶原蛋白行业竞争日益加剧。
目前,市面上的胶原蛋白主要以重组胶原蛋白和传统的动物源胶原蛋白为主。近年来,重组胶原蛋白的市场规模增速高过动物源胶原蛋白,重组胶原蛋白在胶原蛋白整体市场中的渗透率逐渐提升。什么是重组胶原蛋白?其与传统动物源胶原蛋白相比有哪些优点?我国重组胶原蛋白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和前景如何?带着这样一些问题,记者正常采访了有关专家。
胶原蛋白是人体主要的细胞外基质,约占细胞外基质的85%,是人体组织器官的主要结构蛋白,约占人体蛋白质总量的30%—40%,常见于皮肤、血管、肌腱、筋膜等部位,发挥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重组胶原蛋白则是以生物体内胶原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为模板,对其做到合理的设计、酶切和拼接后借助合成生物学技术转入到以大肠杆菌、毕赤酵母菌为主的工程细胞内,并利用工程细胞的快速生产能力制备获得的胶原蛋白。如果是以人的胶原蛋白为模板,设计和拼接得到的重组胶原蛋白就被称为重组人源胶原蛋白。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树林说,与动物源胶原蛋白相比,重组胶原蛋白的优势显著。比如重组胶原蛋白分子单一,成分明确,能够得到高纯度产品;它无病毒隐患、细胞毒性低,而且具有极低的免疫原性,导致过敏、炎症、发热等问题的可能性小;它具有水溶性和乳化等特性,可加工性强,无需冷链运输,易储存,生产制备过程绿色环保。
由于重组胶原蛋白有助于修复受损组织、促进伤口愈合,对关节炎等疾病治疗有辅助疗效,目前重组胶原蛋白已大范围的应用于医疗领域。此外,重组胶原蛋白还有提升肌肤弹性和紧致度、减少皱纹和细纹出现,维持皮肤、骨骼和关节健康等功能。因此,重组胶原蛋白还可应用于美容和保健食品生产等领域。
“重组胶原蛋白拥有非常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以及生物活性,加上其特有的止血和细胞再生功能,应用场景十分丰富。”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徐丽明说。
我国重组胶原蛋白的科研起步较早。2002年,杨树林团队就着手研究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制备重组胶原蛋白。2014年,南京理工大学与江苏江山聚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聚源)一同承担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以下简称863计划)“基因工程菌高密度发酵表达胶原蛋白、高效分离工艺的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杨洋博士说,西北大学教授范代娣研发的以大肠杆菌为底盘细胞的重组胶原蛋白,也得到了863计划的支持。在863计划的支持下,重组胶原蛋白实验室技术加速落地,推动了产业化发展以及向应用端的延伸,并在科研上形成了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局面,使重组胶原蛋白技术突破层出不穷。
目前,随着全社会对重组胶原蛋白的认知程度不断深化,其新应用场景和新产品需求屡见不鲜,大量企业投入资源进行研究,以期将重组胶原蛋白这种新生物材料带到众多购买的人身边,提高大众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我国重组胶原蛋白产业在全球处于领头羊,通过对原创性知识产权保护,形成了国内、国际专利保护群,并在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地获得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杨树林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生产重组胶原蛋白的企业主要有4家,即锦波生物、江苏聚源、西安巨子生物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创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4家企业产品占据国内市场的98%。其中,江苏聚源子公司浙江诸暨聚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新工厂已实现全封闭自动化生产,重组胶原蛋白高纯粉末年产能达20吨。
技术的突破也推动重组胶原蛋白应用领域继续扩展,从最初的功能性护肤品,拓展到头皮护理产品、用于运动恢复和美容的保健食品等领域。南京大学鼓楼医院孙凌云教授团队与杨洋以重组胶原蛋白为原料,采用生物细胞3D打印、静电纺丝等技术构建组织工程支架,扩大了重组胶原蛋白在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范围。
重组胶原蛋白市场正在迅速扩大。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规模为185亿元,占胶原蛋白市场规模的46.6%,同比增长71.3%;2017—2022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5.3%,预计到2027年,我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规模将达到1083亿元,占胶原蛋白市场规模的62.3%,重组胶原蛋白市场2022—2027年复合增速有望超过40%。
为了规范行业发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先后颁布多项行业标准和政策,分别对重组胶原蛋白生物材料命名、产品监督管理及质量控制等作出规范要求。2021年3月,《重组胶原蛋白生物材料命名指导原则》颁布;2021年4月,《重组胶原蛋白类医疗产品分类界定原则》颁布;2022年8月,《重组胶原蛋白》行业标准正式实施;2023年7月,《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医疗器械行业标准正式实施。为了更好地指导和规范重组胶原蛋白医疗器械命名工作,2023年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心还发布了《重组胶原蛋白生物材料命名指导原则》解读。
杨洋说,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目前“重组胶原蛋白国际标准”制定的相关工作正在布局。
“我国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发展前途广阔,下游应用场景范围将慢慢的变大,应用场景慢慢的变多,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也会慢慢的强。”杨树林说,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高科技要走出“象牙塔”造福人类,就要实现大规模量产和低成本供应,使得下游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和不一样的需求,提供更多不同结构和设计的重组胶原蛋白产品,这就要求有更多的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企业加入,丰富多彩的应用会使得产业生态更加饱满。
“在目前的市场热度下,我们还需要保持清醒,夯实基础,规范发展。要加强基础研究,特别是以科学实验和数据为基础的研究。要避免陷入概念炒作,那样对行业发展有害无利。”杨树林强调。